534
浏览容易肚子饿是一种什么体验?
明明吃过饭没多久,转眼肚子又开始咕咕叫,平时没做什么消耗体能的事情,却老是觉得肚子饿。
都说“能吃是福”,胃口太好,一定是好事吗?
当然不是。
的确,有些人的肠胃系统十分强大,吃下去的食物很容易被消化,冷热酸甜都能吃,也不会出现肠胃不适的现象。而且吃得很多也不容易发胖,基础代谢比较快,身体健康。
但有些人胃口异常好,饭量大,却身形消瘦,容易疲乏虚弱,这类人的瘦和胃口好,则属于一种病态。
能吃不一定是“福”,也有可能是“病”,有些疾病的症状恰恰是“胃口好”。
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反而减少,也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
如果原本食量正常,但到了35或40岁左右,突然变得食欲旺盛,容易饥饿,体重一直在下降,再加上口渴多饮的现象,就需要警惕是糖尿病了。
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而造成的新陈代谢加速现象。这会让身体消耗过量,总是处于“饥饿”状态,导致胃口大开。
如果近期突然胃口大增,总感觉疲劳、乏力、怕热、易出汗及眼球外凸的现象,有可能是甲状腺在作祟。
神经性贪食症
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并伴随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及对自身体重和体形过分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暴食,而暴食后会采取各种方法补偿,包括禁食节食、导泄、诱吐及用减肥药或利尿药。
下丘脑综合征
这是一种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症状。起病表现以肥胖和嗜睡为多见,还会出现头痛、视力减退、尿崩、性功能紊乱等。
如果下丘脑的病变影响到“摄食中枢”,会造成贪食,导致进行性肥胖;若影响“饱腹中枢”,会导致食欲减退、厌食、少食而逐渐消瘦,可出现肌肉萎缩、畏寒和基础代谢下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袭球部黏膜,前者攻击力超过后者防御力所致。
典型的症状就是多在空腹时疼痛,进餐后缓解。这是因为进食会稀释过量的胃酸,减缓疼痛,从而导致食量增加。
向心性肥胖
也称“皮质醇增多症”,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是由皮质醇分泌亢进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患病后食欲亢进,面部肥胖,胸腹部脂肪明显堆积,而四肢却不肥胖,有时反而消瘦,与肥胖的躯体形成鲜明对照。
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因为早期肿瘤细胞生长活跃,能够刺激胃部激素与胃酸的分泌增加,从而引起食欲的提高。
所以,吃得多≠身体好,这有可能是身体给你的疾病信号,要多多留意!
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科学家对多项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发现:
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最长寿命达到43岁(超过该猴群平均寿命20岁),30岁后其外貌和行为都没有衰老痕迹。且死亡率仅为13%,而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高出前者近3倍,高达37%。
那么,七分饱是什么感觉?
七分饱: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如何合理地吃七分饱?
1.选择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
高纤维食物,像蔬菜、菌类、水果、粗杂粮等,能量很低,又可以产生较强的饱腹感,都是消除饥饿感的高手。低脂肪和高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延长我们的饱腹感,比如肉类中的鱼、虾、鸡等白肉,或是瘦的红肉都是不错的选择。
2.改变进餐顺序
对于肠胃健康的人来说,可以先吃菜再吃主食最后吃肉。这样吃既能保证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又能避免油脂等过量,保证膳食平衡。
3.细嚼慢咽
大脑神经接收饱腹感信号通常需要20分钟左右,如果吃饭结束太快,大脑还来不及提醒可能你就已经摄入过量了。
每口咀嚼15~20次能延长用餐时间,制造反馈给大脑“我已经饱了”的信号,帮助我们停止进食。
4.三餐定时定量
三餐的用餐时间应尽量保持规律。因为人在进食时,消化系统会被调动起来,分泌消化液。长期如此,大脑和肠胃都会开启记忆功能,到了饭点就开工燃烧。
来源: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