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从你走路的样子,就能看出膝关节“磨损”严重
2022-01-28 09:02 1712
浏览
负责人体活动的部位里,膝关节不仅是持续负重的“轴承”,而且面临着各种损伤机会。走路、跳跃、蹲起……每个动作都挑战着它的寿命,一旦受损将无法逆转。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较多的关节,主要由股骨、髌骨、胫骨、韧带、半月板、滑膜等结构组成。正常活动下,膝关节内部会因润滑度下降而逐渐老化磨损,严重时导致骨质增生,引起肿痛,发生骨关节炎。当有额外运动或长时间受寒时,便会加速该过程。此外,冲击力、摩擦、不稳定、滑膜炎和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会影响膝关节软骨,使其皲裂、剥脱、缺失。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骨关节病患者已超4亿人。我国骨关节炎患者超1亿,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主要原因有:坐便器仍未在我国全面普及,很多城镇公共厕所和农村地区还在使用蹲便式坑位。长时间蹲着,关节弯曲程度大,挤压和摩擦力会加重膝关节磨损。很多老人有盘腿坐的习惯,认为这样更舒适,但长时间盘坐会使膝关节滑膜反复受挤压,损伤关节内部。在我国西南地区或大部分山区,很多人每天出门都要上下坡,而爬坡过程中需要进行屈膝运动,对膝关节形成较大的冲力。除了疼痛、红肿等常见信号,有时候体态也能反映出膝关节病的端倪。老年人尤其要重视。膝关节病变后,活动过程让人产生轻微不适,而人体会不自觉地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避免不适感,主要体现为一些吃力、变形的惯性动作。此时,不正确的起坐方式、走路姿势,也会不断反作用于膝关节,加重其承担的压力,使损伤进一步加剧。通常人在走路时,膝关节外侧承受体重的35%,内侧承受剩余65%。久而久之,内侧磨损更重,更易发生膝关节炎,出现关节内翻畸形,严重时还会形成“罗圈腿”。由于关节疼痛和变形,走路时身体摆动幅度加大,看起来好像左摇右摆一样。这其实是为了避免疼痛,以及改善运动功能而出现的代偿姿势。老人关节滑液分泌减少,加上长期负重磨损,膝关节软骨退变剥脱会产生炎性因子。这些因子若刺激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会突发痉挛,导致走路时膝盖发软。坐立转换需要良好的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和姿势控制能力等共同协调,而老人身体机能退化,下肢肌力、机体协调稳定性及对外界的反应性下降,导致起坐时非常吃力,同时伴有关节疼痛。年纪渐长,身体出现一些退行性改变很正常。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要警惕膝关节变老:- 膝关节僵硬:尤其晨起僵硬感明显,但时间小于半小时,起床活动后可缓解。
- 关节疼痛:初期表现为间断性隐隐作痛,晚期会出现持续疼痛和夜间痛。
- 关节发烫肿大:此时慢性滑膜炎可能已导致膝盖内部存有积液,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到了30~40岁,髌骨软骨产生早期轻度磨损,会出现一次脆弱期,有短期膝关节酸痛症状,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有的人甚至察觉不到。从这个阶段开始,使用膝关节不能再随心所欲。髌骨软骨是人体膝关节内一层3~5毫米厚的透明软骨,可以缓冲膝关节运动带来的冲击。由于髌骨软骨没有神经分布,所以在全层磨损前只会在脆弱期拉响一次预警信号,在这段时期内要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或减轻膝关节损伤,除了防治骨质疏松、避免摔倒,还要做到几点“省”着用它:体重减少5公斤,关节疼痛可以减轻20%。肥胖人群的膝关节承重更大,尤其是内侧,患关节炎的几率明显增加。膝关节受凉时,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会加重疼痛。天气转冷时,患者要注意关节保暖,比如裹上护膝。- 避免长时间下蹲,工作时需要下蹲的人最好改为低坐位,坐个小板凳;
- 如果长时间坐着和站着,也要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因固定一种姿势而负重过大;
- 不要休息得太久,休息过久会使肌肉萎缩,导致缺乏力量、稳定性下降,加重关节疼痛。
步行、游泳或水中有氧运动、自行车、太极拳等可以加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稳定性,同时又避免损伤。运动前热身时间不要少于10分钟,选一双有弹性、厚底、后跟宽大略厚的运动鞋;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高冲击力运动会加剧关节损伤,比如跑步、跳跃、爬山(下山)。中老年人尽量避免长时间进行冲撞、深蹲的运动,如篮球、羽毛球、网球等,会给膝关节、髌股关节带来巨大压力。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