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0
浏览“胸痛中心的建立不是医疗技术的突破,只是医疗急救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我国医改政策的重要方向,作为目前郑州市高新区最大的综合中医医院,一直致力于‘让高新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最优质的的专家诊疗服务’,不断完善医院流程建设,下沉社区,加强患者胸痛知识的教育。增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为一方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滴滴滴……
胸痛中心救治微信群提示,收到62号急救站发来的两张心电图照片。并附文字:“患者王鹏(化名),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汇报简要病史,抽血化验、负荷双抗药物等,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与患者家属沟通,同意进行PCI......”
经过与急救人员简短的电话沟通后,立即启动胸痛中心,启动导管室,介入团队就绪!接诊工作准备就绪!
此时,救护车经绿色通道直接抵达胸痛中心介入导管室门口,院前医师迅速完成交接。上台、消毒、穿刺、造影、导丝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
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总共历时20分钟,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转入病房进一步治疗。
绿色通道直达胸痛中心介入手术室门口
这样的救治工作,现在每个月都要“重复”几十例。自2020年10月至今,共收治冠心病患者1368例,其中心梗患者患者150例,开展冠脉造影982例,其中急性胸痛冠脉造影+支架置入/球囊扩张68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1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3例,外周动脉介入治疗6例。
数字的不断变化,不仅是胸痛中心历经“从无到有”的见证,更是医院综合实力提升的丈量尺,不断倒逼医院流程建设,形成闭环机制,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患者最佳治疗。
副院长、河南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 孙继建
据了解,从郑州市高新区医疗市场来看,目前医疗资源较为紧缺,大型医疗结构数量占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新区居民的就医需求,且近年来,心梗患者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区域急救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进一步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2020年10月,该院正式启动胸痛中心建设,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院长王永汉高度重视,强调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协同创新、规范化有序推进胸痛中心建设。于2022年3月15日,经郑州市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现场评价及评价结果显示,确定为郑州市二级中医医院胸痛中心。
作为河南省中医院的西区医院,河南省中医院专家团队在医院内部开展技术帮扶,通过手术带教、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对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郑州西区中医院急救水平和心内科介入诊疗技术实现了快速“进阶”。在河南省中医院张文宗主任和田丰主任的带领下,不断开展冠脉造影、冠脉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外周动脉支架植入术、深静脉溶栓及腔静脉滤器植入等介入手术,加速了我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从“0”到“1”的不断突破,为高新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强的保障。
在“胸痛中心”的框架运行下,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平均D2W时间(指急性心梗患者到达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时间,胸痛中心标准要求为90分钟内)缩短至目前的60分钟,最短D2W时间为20分钟,为患者赢得了胸痛急救的黄金时间。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在胸痛中心设备投入上下了“大血本”。现有综合导管室一间,并配有进口飞利浦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电生理仪等设备。同时该院积极采购胸痛中心的辅助软件,持续优化诊疗流程。
介入手术室
值得一提的是,还先后制定并完善了《胸痛中心质量分析会制度》《胸痛中心质量控制制度》《胸痛中心会诊制度》《胸痛中心工作流程细则及奖惩标准》等。通过落于纸上的制度,该院胸痛中心的相关工作逐渐趋于流程化和规范化。同时,定期在院内召开胸痛中心联合会、质量分析会与典型病例讨论会等,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持续改进。
优化院内诊疗流程,是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而如何实现院外与院内的有效联动?如何提升救治效率?成为眼下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对于胸痛患者的救治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其救治重在一个“快”字,因此,作好时间管理、畅通救治流程是建设胸痛中心的重中之重。
畅通急诊“绿色通道”,胸痛患者入院后“先救治,后收费”,省去了办理入院手续的时间;心内科专家24小时待命,做到急救面前“零延时”启动;各科室专门设置了网络时钟,以保证时间点统一;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加强与网络医院、区域医疗机构的联动,确保“患者未到,信息先行”,将胸痛患者诊断、识别工作前移,实现胸痛患者的快速转运及救治……
为患者行急诊PCI术
“胸痛患者发病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治疗,是救治工作最关键的一环。而真正做好此项工作,单独靠一家医院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协同配合,将患者监测、发现、转运、救治实行一体化运作,从而整体缩短救治时间,最大程度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副院长孙继建说道。
基于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系统相对独立的现状,以“胸痛中心”为枢纽,加强基层医院的协作,把区域内的医疗机构纳入胸痛中心协作网络医院。上接河南省中医院,下连高新区诊所、社区医院等区域医疗机构,实现“上下联动”。
此外,还与区域内医疗机构签订家庭医生合作协议,并建立了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利用急救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120救护车远程实时传输患者相关生命体征指标及心电图至该院胸痛中心,便于指导院前急救用药及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多措并举,的胸痛急救成效显著。
自2020年10月至今,共开展冠脉造影982例,其中急诊PCI 368例。做到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少于8分钟,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少于8分钟,导管室激活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回顾这两年的胸痛中心建设的历程,院长王永汉感慨颇深。
“胸痛中心的建立不是医疗技术的突破,只是医疗急救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我国医改政策的重要方向,作为郑州市高新区目前最大的综合中医医院,且是唯一经郑州市卫健委中管局组织专家现场评审通过的郑州市二级中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一直致力于‘让高新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最优质的的专家诊疗服务’,不懈努力,引领高新区急救发展。因此,不断完善医院流程建设,下沉社区,加强患者胸痛知识的教育,是胸痛中心建设不可或缺、也是重要的环节。”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仍居我国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且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据世界银行估计,2030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病人数将达到2260万。
而事实上,大多数患者对于胸痛以及急救知识的认知较为缺乏,80%的患者大都是疼的实在受不了了,才开车或者自己到院就诊,因为不能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有的患者在来医院的路上就没了,而及时到了医院的患者,也因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而丧失生命。
胸痛中心医生下社区义诊
对此,到社区为居民开展胸痛知识培训,利用义诊、讲课等活动,加强胸痛知识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发放宣传资料,增强居民对胸痛疾病的自救意识。此外,针对于每一位到院的胸痛患者,我们都将有针对性地进行胸痛知识的普及和预防。
郑州市62号急救站指导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操作
再者,在高新区相关政府们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人员在高新区人流量大的公交车站、路口等醒目位置投放胸痛知识“广告”,增强大众对胸痛疾病的了解以及自救意识。
下一步,将持续加大胸痛中心的推进力度,着重信息化建设。依托5G技术、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区域协同急救与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平台,实现实时质控、移动会诊、协同救治等服务,全面提升胸痛急救体系的能力与运行效率。
“胸痛中心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们也必将在河南省中医院的引领指导下,与区域内医疗机构实现强强联动,携手提升区域内胸痛患者的转诊效率、救治效率和质量,让高新胸痛患者‘消化’在高新区,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切实惠及胸痛患者。这条路虽然很曲折,但是我们有能力让它走地很精彩。”孙继建充满信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