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1-86185222
图说中医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药物功效服药法

2022-10-30 18:34 1698 浏览

根据药物功效的不同,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力法,称之为据药物功效服药法。

根据药物功效的不同,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力法,称之为据药物功效服药法。由于药物功效众多,难以一一尽陈,故仅就药物主要功效举其大要。

发汗药

顾名思义,所谓发汗药,是指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通过汗出以达驱邪之目的。故服用此类药物,多于食后温服,凭藉肺输精于皮毛之力,载药趋表达邪,同时取药液之温(温能发散)以助药力。服用发汗剂后,要注意温覆取汗。徐大椿于《医学源流论》中即言:“如发散之剂,欲驱凤寒出之于外,必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荣卫”。“热气周偏,夹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之,仍当凤坐立,或仅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营气仅为风药所伤矣”。但亦不应汗出太过,当“遍身絷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伤寒论》中所载,大汗后损伤心阳的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损伤肾阳的真武汤证足资证明,值得借鉴。《伤寒例》曾言:“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三日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问,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新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日卒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日当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由此可见,除据药物功效以外,尚需综合考虑其他方面之因素。

攻下药

凡服用攻下之药,当以取利为度,.不得竞逞峻快、大量久服,若大量服用,常致邪未去而正已伤或邪虽去而正不支。泻利之药常有损伤脾胃之虞,故在服用时可酌加护胃之品,或以米汁稀粥服之。泻利之药当中病即止,如仲景大承气汤的“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的“若更衣者,勿服之”。《千金要方》曾言:“凡服泻药,不过以利为度,慎勿过多,令人下利无度,大损人也”。在服攻下药的次数及时间上,徐大椿曾强调说:“通利之药,欲其化积滞而达之于下也,必空腹顿服”。其机理在于“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从大便解。若以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食气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

和解药

和解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与肠胃的功能。服用此类药,首当辨证准确,具有表证或邪已入里者,不得服和解少阳药物;对因肝气郁结所致肝脾不调,木旺克土者,当辅以心理疗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此方能增加疏肝解郁之功效。解药中多为辛香之品,故不应常服久服。阴虚血燥者尤宜慎之,以防耗气动血之弊。

涌吐药

涌吐药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痰厥、食滞、误食毒物等一系列病证。服用涌吐药多为顿服,少有频频服用者。如瓜蒂散,一物瓜蒂汤。由于涌吐剂所治病证病位多偏于上,故在服药速度上不应过快,当徐徐服之,使药停干上部,防其下行。若《儒门事亲》的三圣‘散即言:“徐徐服之,不必尽剂”。服药后,当令病者避其风寒,以防吐后体虚外感;若药后来吐者,可用他法探吐;对药后驱吐难止者,当辅以相应止吐措施。吐后病人脾胃之气较弱,故当食易消化之食物,即如仲景所言“糜粥自养”。又因涌吐剂作用猛烈,故凡年老体弱、产后血虚,婴孺小儿,皆当慎用或忌用。非用不可之时,则当减量,中病即止,切勿一吐再吐,使正气一伤再伤。

清热药

凡具清热凉血、解毒泻火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的药物,皆可称之为清热药。由于清热药多性寒味苦,常有损伤脾胃之弊端,故服用此类药物当谨防脾胃之伤,可于饭后或以粥饮送服。《外台秘要》所引崔氏黄连解毒汤方后即言“再服进粥……不必饮酒”,《圣惠方》所载泻肺大黄煎亦言“清粥调下一茶匙”。清热药药液温度当以凉为宜,服用丸散者勿用酒送服。体质虚弱或阳虚者虽患热证,服用苦寒之品亦应减量。此外,清热之剂不得久服,因寒凉之品多凝涩气血,损伤阳气,使血运不畅,淤阻为患,不可不知也。

温里药

温里药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作用。温里药的汤液,一般应热服或温服,或于药后啜热稀粥以助温热之力。如《伤寒论》的理中丸作汤法后云:“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服用丸散者,常以温酒或生姜汤等送服。而对阴盛格阳者,恐其拒而不受,则当热药冷服,亦属寒因寒用之反佐法也。须知温热药常可伤津耗液,故阴虚阳盛体质者,当慎用或少服。许寿仁尝言:“阴虚之人津液枯涸,阳气亢盛......,切忌使用温燥药”。

补益药

补益药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以治疗虚弱性疾病。补益药多在空腹时服用,以期滋润脏腑,灌溉百脉,使补气血、益阴阳之力得以充分发挥。如补中益气汤的“食远稍热服”,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的“空心食前”。服用补益药还可根据所补益脏腑不一,在服药时选用一些特殊用“水”,如治脾胃虚弱的参苓白术散用枣汤送下;《审视瑶函》明日地黄汤以淡盐汤送下,治疗混晴障的地黄散则“煮猪肝汁或羊肝汁”调下。夫枣可健脾益胃,盐味成可引药入肾,用猪肝或羊肝煮汁调下,乃引“肝”补“肝”之意。由于选择了这些特殊的服药用“水”,势将增强原方的补益作用。

安神药

安神药有重镇安神和滋养心神之分,主要用于治疗神志不安、不寐等疾患。重镇安神者多质重碍胃,只宜暂用,不便久服,且常于食后服用,如朱砂安神丸。久服含朱砂类药物恐有汞中毒之弊。若以治失眠为主者,应于临卧前服用,如《沈氏尊生书》所载天王补心丹即言:“临卧竹叶灯心汤下”。在服药过程中,应保持精神舒畅,并辅以心理疗法,始能奏效。

开窍药

开窍药具有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的功效,用于治疗窍闭神昏的病证。服用开窍药,当首辨闭脱,详闭证之寒热,闭证服之常效若桴鼓,脱证服之则祸不旋踵。闭属寒者当用辛温,闭属热者,应服寒凉。辛凉开窍药常以冷水送服,如《温病条辨》之紫雪丹即言:“冷水调服一,二钱”,辛温开窍药当以温汤服,若苏合香丸之“温酒化服”。但开窍药多辛香走窜,只宜暂用,不能久,服。久服则伤元气、损气血,更因辛香走窜者有碍胎元,故凡妊娠有孕者当慎用少服,胎元不固,胎滑屡坠者,当忌用。体虚年老或小儿气血未充者,亦当减量服用,或于服开窍药时配以扶正之品。若安宫牛黄丸方后即言:“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则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由于开窍药多作急救之用,以解一时之急,故可服不拘时。

理气药

理气药具有疏畅气机,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服用理气药,当辨证准确,查明气机紊乱之病因,知病之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大戒。且理气之品性多辛香偏燥,久易耗气伤阴,故应中病即止,不得久服。阴虚,血热,津亏、血虚者,宜当慎服。《证治汇补·气症·辛香暂用》说:“辛香·之剂,但治初起,郁结之气,借此暂行开发,稍久气郁成热,便以辛凉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缘于理气药多原则。而《十药神书》的甲字十灰散治呕血、吐血、咯血,则在“食后服下”,《丹溪心法》治疗咳血的咳血丸更言噙化。凡此种种灾难一一而足。但须知:活血化淤者常能迫血妄行,止血者常有留淤之弊,故不可多服久服,服药量亦不可过大。如方名“七厘”“八厘”者即寓此意。

消导药

消导药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之功能。服用消导药,不宜与食同进,当与之间隔一段时间,待脾胃将新纳之物消磨殆尽后再服用,欲其专化未开之食积。如《丹溪心法》所载保和丸即言“食远白汤下”,《兰室秘藏》之失笑丸亦言“食远服”。但对作用较峻或苦寒者,则应食后服之。如《儒门事亲》之木香槟榔丸,即“食后生姜汤送下”,以其方中有行气破气之槟榔、青皮、苦寒之黄连,泻下之大黄、牵牛之故。又消导药虽较泻下药缓和,但终归肖削克之品,故凡脾胃虚弱或积滞日久而损伤正气者,不宜大量或常服,或与健脾益胃之品同服,以期消积而不伤正。在服消导剂同时,可用具健脾胃之粥饮送下,如健脾丸以陈米饮送下即为其例。

祛湿药

祛湿药有芳香化湿、清利水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几大类别,这类药主要功效在于治疗“水湿”,其性多燥,易耗津损液,故应中病即止,勿令过剂伤正。对阴虚而兼水湿内停者,应注意与滋阴药合服。再者,应据病在何脏何腑确立服药方式,给药时间。对水湿内停的水肿病人,不宜以盐汤送服,药后应忌食生冷之品。如三妙丸治湿热下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之证,故服丸散时可用温酒热汤服下,汤剂者当温服或热服,以增行气解郁之力。如金铃子散方后言:“酒调下”,天台乌散“温酒送下”、四麻汤之温服,皆取气得温则行之义也。

理血药

理血药主要分为活血祛淤和止血两大类别,故应据其作用采取不同的服法。活血化淤者,当温服或以温酒送下,取血得热则行之义。如抵挡汤之温服,七厘散“冲烧酒服之”,八厘散“黄酒温服”,古没竭散滚水调服;而服止血药,则少用酒服用,深恐酒有动血之弊。至于食前食后服药,亦应与病位远近相结合。若治肠风脏毒之槐花散,以“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证治准绳》的代抵挡丸更明确提出“中焦食远,下焦空心”的服药理同上。

解毒药

此所言解毒药,是指能够解除食物或药物中毒的药物,不包括我们所常言的“清热解毒”,用以治疗外感温热毒邪的解毒之品。由于食物或药物中毒常发病急骤,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危及生命,所以一旦发觉当立即服药,次数不限,其量欲大,惟此方可迅速解其毒势,挽患者生机。药后吐或利者,不必止呕、止利,此为毒物皆呕利而去之征兆。但是,一般毒物之性热,故药液宜凉,恐助其热。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所言:“凡服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凉饮之”。
分享:
相关内容
分享按钮
Baidu
map